《广西日报》头版+特刊重磅报道柳州!全景式展现柳州十年来高质量发展突出成效与优异成绩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2022-10-09 14:50 《在柳州》APP

  今天(9日)广西日报推出重磅报道,以头版+特刊的形式,全景式展现柳州市及所辖县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突出成效和优异成绩。

  头版以《厚土培植,创新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从转型升级,工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创新驱动,掌握发展主动权、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讲述,柳州工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坚持创新思维、推进创新实践、推动创新发展。

报纸版面截图
报纸版面截图

  全文如下:

  喜迎二十大·八桂巡礼丨柳州:厚土培植,创新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日报记者 张冠年

  工业兴,则国兴;工业强,则国强。

  柳州是一座有着百年荣耀的工业之城,“工业基因”嵌入城市肌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坚定不移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全力做好“传统、新兴、特色”三篇文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厚土培植推动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及日化、轻工5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生产性服务业5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具有柳州特色的“5+5”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激发、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转型升级,工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十里钢城铁水奔腾,钢花飞溅;制造车间机声隆隆,大国工匠“智”造重器;汽车城内,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进行汽车制造的全流程加工,一辆辆新型汽车快速下线……

  金秋十月,工业柳州处处涌动生产建设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不断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汽车、机械、钢铁为龙头,化工、建材、食品、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并存、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十年间,柳州持续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释放发展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形成发展新动能,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工业利润年均增速高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工业总量、工业效益居广西各市首位。2020年,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跻身“千家俱乐部”城市之列;2021年达1126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400多家、超百亿元企业6家,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广西制造业千亿元级企业均在柳州。

  汽车、机械、钢铁是柳州的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十年来,柳州加快提升支柱产业竞争优势,促使汽车产业向中高端车型产能扩张、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延伸,五菱星辰、宝骏E系列、景逸系列、乘龙H7等多款新车型成功上市。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全国首个累计产销量达2500万辆的民族品牌单一车企,旗下宝骏品牌成为全国自主品牌中第一个年产销突破百万辆的品牌,五菱宏光MINIEV自2020年7月上市以来销量突破80万辆,连续23个月成为国内销量排名第一的新能源车型。

  钢铁行业开发冷轧汽车用钢,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品质、高科技转型,柳钢集团沿海基地项目全线投产,“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基本形成,营业收入、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机械产业深入实施“二次创业”,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柳工智能遥控装载机正式商用,成为中国首家掌握远程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企业;柳工装载机、推土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行业前列,拖拉机、甘蔗收获机等农业机械产品批量生产。

  创新驱动,掌握发展主动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柳州时强调,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柳州坚定不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柳州工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坚持创新思维、推进创新实践、推动创新发展,争做广西工业崛起的先行者。

  近年来,柳州市按照自治区规划的蓝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闯出一条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以工业发展带动产业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柳州路子。

  数据显示,柳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681家,约占全区总量的1/5。2021年,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8.2万辆,增长157.6%,占全国1/7。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4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9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4家。目前,柳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全市工业机器人存量超7000台,增量及保有量均居全区第一。

  因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柳州已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并获批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去年11月,柳工自主研发制造的三款“无人驾驶工程机械”成功发布,引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进入无人驾驶新时代;柳钢通过技术创新,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帘线钢,为进军精品钢材高端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在柳州市区东北部的土地上,仅一年的时间,一片砖红色的厂房拔地而起。走进其间,现代化的生产线像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场景,与外部传统的建筑画风形成强烈的反差感。

  这是位于柳东新区新能源产业园的柳州国轩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该基地计划建设年产能30GWh动力电池,目前一期年产10GWh项目正式投产,二期20GWh项目已动工建设。

  柳州国轩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是该市上马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不断提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柳州的钢铁、建材、制糖等行业废气、废渣、余热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89.3%、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入围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继续排名全国第一。柳钢、上汽通用五菱、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今年1—8月,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累计下降20.1%。

  近年来,柳钢集团一直致力于锻造绿色钢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数据显示,十年来柳钢在环保方面累计投入近120亿元,通过自主创新和升级改造,完成了烧结烟气氨法脱硫+SCR脱硝技术,以及转炉、高炉煤气湿法改干法除尘等全国领先的环保工艺开发,建成了节能减排设施500多台套,工业废水、废渣、废气“三废”治理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在特刊中以《实业兴市 开放强柳》为题,讲述十年来柳州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持续推进建设广西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核心枢纽、面向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实业引擎、“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开放高地“三大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和谐壮阔的动人画卷。

报纸版面截图
报纸版面截图

  全文如下:

  实业兴市 开放强柳

  广西日报 张冠年 周全

航拍柳州市区。 李家树/摄
航拍柳州市区。 李家树/摄

  这是一座工业城市,100多年的近代工业发展史,孕育了璀璨的工业文明,衍生了柳钢、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知名企业,以及两面针、金嗓子、花红药业等知名品牌。

  这是一座盆景城市,青山环绕、水抱城流,有着“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生态宜居是这里的新名片。

  这是一座花园城市,常年绿树成荫、四季花开不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22%,市区绿化覆盖率44%。每年春季,近30万株洋紫荆将这里装扮成“紫荆花城”。

  这是一座网红城市,新能源汽车“小E”走街串巷,网红食品螺蛳粉满城飘香,风靡海内外……

  这里,是龙城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持续推进建设广西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核心枢纽、面向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实业引擎、“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开放高地“三大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和谐壮阔的动人画卷。

  十年来,柳州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力推动经济爬坡过坎,昂首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总量和发展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由“工业独大”到“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历史性转变。

  十年来,柳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闯出一条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以工业发展带动产业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柳州路子”。如今,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以汽车、机械、钢铁为龙头,化工、建材、食品、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并存、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柳州螺蛳粉从“小米粉”发展成“大产业”。

  十年来,柳州市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生态宜居品质,形成“一主三新”城市发展新格局,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主城区功能持续完善,承载力不断增强,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33%。

  十年来,柳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福祉日益增进,民生答卷更有“温度”。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22181元和6746元增加到2021年的41442元和17369元,年均分别增长7.6%、10.7%。

  十年间,柳州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朵花,一碗粉,一江水,一辆车,一座城……山水柳州,工业名城,诉不尽的拼搏奋进,道不完的开拓创新。

  在《非凡十年 非凡成就》专栏中以《柳州:建设现代制造城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从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高效促乡村振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改善民生方面展示,柳州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柳州贡献、谱写柳州篇章。

报纸版面截图
报纸版面截图

  全文如下:

  柳州:建设现代制造城 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西日报 周全 张冠年  

  核心阅读

  柳州,又称龙城、壶城,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广西最大工业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是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柳州,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快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等事关柳州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柳州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多以来,柳州市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柳州贡献、谱写柳州篇章。

柳州美景。 李家树/摄
柳州美景。 李家树/摄

  1 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奋力建设现代制造城

  位于柳北的十里钢城,当滚烫的铁水从高炉流淌,火红的钢坯从加热炉送出,一款款新型钢产品便源源而出;

  位于柳东的汽车城内,汽车自动化生产车间机声交织、焊花飞溅之际,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便成形下线;

  在柳南的柳工集团生产车间,自动导引运输车载着物料来回穿梭,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挥动手臂,自动抓取零件,一台台“大块头”便组装起来……

  时已深秋,在工业重镇柳州,各大工业企业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各重大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加快建设步伐,如火如荼地为结出硕果奋力冲刺。

柳工机械。 石 峰/摄
柳工机械。 石 峰/摄

  工业是柳州的经济命脉和立市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着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肩负起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的建设现代制造城重大使命,做好产业发展“传统、新兴、特色”三篇文章,有力推动汽车、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工业设计、工业大数据、工业物流、产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快融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十年间,柳州市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工业利润年均增速高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工业总量、工业效益居广西各设区市首位。2020年,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跻身“千家俱乐部”城市之列,2021年达1126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超400家,超百亿元企业6家,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广西制造业千亿元级企业均位于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全国率先产销累计超2500万辆的民族品牌单一车企。

位于柳东新区的一家汽车企业生产线。 李家树/摄
位于柳东新区的一家汽车企业生产线。 李家树/摄

  这些年来,柳州市坚持“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对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民生持续改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截至2021年12月,该市累计引进项目2397项,投资总额9277.04亿元,累计引进区外境内到位资金7198.98亿元,以项目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今年前7月,柳州累计新签约项目472个、总投资953.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2.22%、169.07%,其中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0个,成功引进了鹏辉能源智慧储能、嘉泽·金风零碳新能源、城市之光无人驾驶装备制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全市371个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486.17亿元,支撑经济向好的积极因素和新动能加快集聚。

柳州一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员工将刚下线的新型电池产品搬运入库。 石 峰/摄
柳州一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员工将刚下线的新型电池产品搬运入库。 石 峰/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柳州市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推动柳州成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柳州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因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柳州津晶电器空调生产车间。 兰德波/摄
柳州津晶电器空调生产车间。 兰德波/摄

  2021年柳州市有17家中小企业获得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2家企业获评国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企业获得2021年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全市研发投入稳居全区第一,达56.8亿元,超过90%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工业及相关领域,新布局工业类科技攻关项目49项,产学研、产业链联合攻关项目占比77.55%。

  2 提升乡村“形实魂”  高质高效促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过去十年,柳州市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牢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柳州市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63亿元,全面打赢“四大战役”“五场硬仗”,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期建档立卡的10.8万户43.3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了上来。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柳州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截至2022年9月27日,全市监测对象共10774户36568人,已解除风险6879户24985人,有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去年以来,柳州市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升乡村“形实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创新提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七个一”创建内容和乡村振兴示范村“12个好”创建条件,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提升乡村风貌,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柳州螺蛳粉企业的工人在整理米粉。 李家树/摄
柳州螺蛳粉企业的工人在整理米粉。 李家树/摄

  提高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争创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柳州螺蛳粉生产车间。 李家树/摄
柳州螺蛳粉生产车间。 李家树/摄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把柳州螺蛳粉打造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2021年,预包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52亿元,成为广西首个年寄递量过亿件的单类产品,柳州精准发力推动螺蛳粉产业快速发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2022年上半年,预包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达98亿元、同比增长7%,并在畅销全国的同时走俏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同比增长179.9%,“小米粉大产业”的柳州“惊奇”不断延续。

  此外,柳州市还借鉴柳州螺蛳粉发展经验,带动柳州油茶、茶叶、青蒿素、林木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3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激发创新活力动力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广西汽车集团“机器手”在自动作业。 李家树/摄
广西汽车集团“机器手”在自动作业。 李家树/摄

  这些年来,柳州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水运等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城市群战略互动,扎实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柳州铁路港核心区(西鹅铁路物流中心)正式启动运营,先后开通了中欧班列“柳州—莫斯科”、中越班列“柳州—同登”、铁海联运班列“柳州—钦州港—雅加达(印尼)”等班列。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53.5亿元,同比增长52.3%,增速排名全区第一。

  这些年来,柳州市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全链通办”、“一证开工”改革、“零咨询”白话革命,加快建设“政务智能大厅”,在全区率先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咨询服务“24小时不打烊”,率先开创建筑工程承诺制“一证开工”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柳州模式”、一枚印章管审批等经验在全国及全区推广。

  去年以来,柳州市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将4月26日设立为“柳州企业日”和“柳州工匠日”,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永远与企业同舟共济、携手并进的强烈共识。

柳钢新型钢产品。 石 峰/摄
柳钢新型钢产品。 石 峰/摄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柳州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持续扩大,创新活力不断提升,2021年,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33.19万户,同比增长3.65%;民营经济进出口总额达16.45亿元,同比增长21.1%。2022年前7月新登记市场主体3.43万户,同比增长10.36%。

  4 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

  秋日龙城,万山苍翠,层林尽染;柳江绕城而过,蓝绿交融。百步之内,芳草点缀;四时之景,皆有不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柳州的金字招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工业、生态两手抓、两手硬,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这些年来,柳州市坚持久久为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厚植生态优势。2021年,柳州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广西首个在生态环境领域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2021年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2022年上半年继续排名全国第一。

汽车产业是柳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石 峰/摄
汽车产业是柳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石 峰/摄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十年来,柳州市持之以恒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断下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柳产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超过110万辆,占全国9.6%,五菱宏光MINIEV自2020年7月上市以来,单一车型连续23个月销量排名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上升成为“广西模式”,目前柳州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3万辆、占全区的45%。

  5 持续改善民生 增进人民福祉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十年来,柳州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22181元和6746元增加到2021年的41442元和17369元,年均分别增长7.6%、10.7%。

  十年间,柳州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13824套,搬迁入住56875名贫困人口,组织力量做好安置区后续扶持产业项目建设、就业创业帮扶和社区治理工作,统筹解决搬迁群众稳定脱贫难题,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方面做好项目统筹,极大提升了安置区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

  教育和医疗是柳州的两张“名片”。这些年来,柳州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项目101个,新增学位约3.23万个;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408个,新增学位约19.71万个;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项目27个,新增学位约4.16万个。2021年,柳州成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医疗资源要素进一步优化。截至2021年,柳州市共有医疗机构2548家,实有床位数为29579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08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多次获国务院表扬,成为国家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全力以赴稳就业保民生,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2021年,柳州市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5万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2.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今年前7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338人。

  十年奋斗,十年辉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柳州市将踔厉笃行,满怀感恩之情,激发奋进之志,弘扬实干之风,全力谱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柳州篇章。

画卷柳州。 李家树/摄
画卷柳州。 李家树/摄

(来源:广西日报 编辑:黄利 责任编辑:廖婷)

最新评论

  • 《在柳州》网友
    2022/10/10 11:11:35

    柳州人的骄傲!

264ms

在柳州

柳州人的APP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