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楷模”刘昌业|用“中国芯”造“人民车”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2023-08-28 10:58 《在柳州》APP

  8月28日,《柳州日报》头版刊发文章《用“中国芯”造“人民车”——记“八桂楷模”、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控制与软件首席技术官刘昌业》,胸怀“汽车强国”梦想,他带领团队一次次踏进科研的“无人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矢志用硬核“中国芯”造“人民车”。

刘昌业(左)讲述攻坚克难为中国车装上“中国芯”的故事(图片来源于广西云客户端)
刘昌业(左)讲述攻坚克难为中国车装上“中国芯”的故事(图片来源于广西云客户端)

  全文转载如下:

  用“中国芯”造“人民车”

  ——记“八桂楷模”、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控制与软件首席技术官刘昌业

  胸怀“汽车强国”梦想,他带领团队一次次踏进科研的“无人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矢志用硬核“中国芯”造“人民车”。

  他和同事们挺膺担当,攻“芯”克难,先后完成30余种控制器的软硬件自主开发及量产,在整车上累计完成4000万颗国产芯片装车应用。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被称为“人民的代步车”、七度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单一车型销量冠军的五菱宏光MINIEV,三年间芯片国产化率从6%提高到93%。

  作为燃烧学专业“海归”博士,他投身造车事业十三载,在一次次转型与跨界中,总是用最高效的方式,“燃烧”自己炙热的梦想。

  他就是“八桂楷模”,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副总经理、控制与软件首席技术官,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昌业。

  破黑!打通产业任督二脉”

  “告急!告急!”

  将时针拨回到2022年2月下旬,虽已是初春,但依旧寒气逼人。上汽通用五菱上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由于进口芯片突然断供,关键零部件转向控制器无法供货,总装线上大量汽车无法下线。

刘昌业(右二)与团队成员在讨论转向关键控制器技术方案。
刘昌业(右二)与团队成员在讨论转向关键控制器技术方案。

  当时,“芯片荒”正席卷汽车行业。一些关键零部件芯片价格暴涨,虽然价格翻几倍但仍一“芯”难求,导致控制器紧缺。上汽通用五菱前后推出40多条保供措施,但仍无法完全解决关键部件短缺的问题。

  “在2019年以前,控制器被大家视为‘黑匣子件’,是和零部件一起整体采购的,我们不知道其内部结构,更不懂里面搭载着什么芯片。”刘昌业说,直到2021年“芯片荒”蔓延,企业才深切感受到“卡脖子”之痛。

  生产面临停滞,工程师们心急如焚。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严峻的形势激发了大家的奋斗精神,激起了“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责任担当。

  “破黑!必须破黑!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刘昌业心想:“也许‘芯片荒’这一痛点,就是打通产业任督二脉的关键点。”

  于是,团队立即启动“破黑行动”,全力破解“黑匣子件”的内部奥秘,决心在用国产芯片造国产车这条未知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

  各方消息在技术中心汇总,其中一条引起了团队的重视:上海一所与上汽通用五菱长期深度合作的高校,应用国产芯片的技术已有突破。满怀期望,刘昌业带着20人的科研团队,立即从柳州奔赴上海,全速“追芯”。

  “我们的技术尚无产业化先例,你们即将踏进一片‘无人区’。”高校专家对刘昌业说。

  困难远不止这些。当时,上海的新冠疫情吃紧,他们只能把科研设备搬到酒店,将酒店变成了团队的攻坚地,吃住都在那里。缺少测试场地,地下停车场就成了他们的试验场。

  经过彻夜鏖战,反复测试,软件代码中的问题一个个被查找出来,一一修正。同时,刘昌业还与各地供应商、高校和柳州基地的生产、物流环节时刻保持联动。

  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仅用8天,就完成了软件开发,解决了相关软件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阻碍。再过6天,100%运用国产芯片的转向控制器走上生产线。

  这样的速度,令业内感到震惊。

  面对各方赞誉,从2019年底开始组建团队尝试进行控制器开发的刘昌业却不满意,“我们拥有成熟完备的零部件验证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让研究所的技术走进市场,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多路要走。”

  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因芯片短缺减产440万辆汽车。而上汽通用五菱“破黑行动”的成功,保障了40万辆汽车顺利下线,带动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破黑行动”让大家信心倍增。之后,刘昌业带领团队进一步突破软件算法、国产芯片应用以及整车标定等技术,先后完成了30余种控制器的软硬件自主开发及量产,实现486种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在整车上累计完成4000万颗国产芯片装车应用。

  蹚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上汽通用五菱不仅解决了自身的技术问题,还让国产芯片在汽车制造领域拥有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促进了车用国产芯片快速升级迭代、加速实现产业化。

  软件没有偶发故障”

  “软件没有偶发故障,做不到概率为0,那就是100%。”刘昌业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了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电子架构集成经理张中君的心里。

  在传统汽车制造过程中,由于机械误差等因素,存在偶发故障。在一次新车型研发测试中,几百辆车中有一辆车的车身控制器出现故障,张中君像往常一样,把这归结为“偶发故障”并写进了报告。

  没想到,这遭到了刘昌业的严厉批评:“这辆车的软件出现了问题,就必定还会在别的车上出现!必须找到问题的原因,给出解决方案。”

  虽然心里不太赞同,张中君还是按照要求做了。因为他知道,刘昌业的自我要求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都严苛到极致。

  “我们查了一周时间,发现软件程序中确实存在一个错误,我们完善了方案。”看到张中君提交的新报告,刘昌业终于满意地笑了。

  “软件没有偶发故障”这句话深深影响了团队——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问题。

  攻坚克难,需要勇毅笃行,更需要找到正确路径。

刘昌业(中)与同事们在进行转向关键控制器技术攻关。
刘昌业(中)与同事们在进行转向关键控制器技术攻关。

  去年11月,在开发关键安全控制器时,测试与体验经理王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此次测试的体量大、难度高。如何加快速度尽早完成,以减轻生产线的供应压力?碰撞测试费用高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让我们手足无措。”他说。

  正当王伟一筹莫展时,刘昌业告诉他:“不要怕困难,要做正确的事情。”

  刘昌业打破传统“硬碰硬”的碰撞测试方法,带着大家搜集了3万多组实车数据,通过信号仿真进行模拟测试,10天就完成了目标任务,并搭建起一套完整的信号仿真测试体系。

  “软件测试不仅是做合格验收,而且要结合各种复杂环境反复验证,逆向分析所有可能性,尽全力保证安全和稳定。”刘昌业的话,让王伟找到了工作的方法和奋斗的使命。

  古人云:“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在刘昌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团队上下一心,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问题被攻破。

  “他很早就提出用解耦的思维推动芯片国产化,消除不同企业间芯片软硬件无法配套的问题,让政、产、学、研、用联动创新更加高效,十分具有前瞻性。目前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控制器与芯片应用子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推进科研创新、技术迭代。”

  “他知识储备海量,堪称理科全才。有次数据对不上,他就亲自上手推演数学公式。”

  “他永远精力充沛,一做项目就废寝忘食,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有时凌晨一两点钟还在微信上回复团队提出的问题。”

  “他严谨细致、追求卓越,他积极乐观的科研态度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

  ……

  采访中,同事们这样勾勒出这位“标杆式”科研工作者的形象。

  实际上,刘昌业也并非为造车而生的天赋型选手。从研究物理学和燃烧学到研究发动机,再到专注新能源汽车开发、破解控制器研发难题……他不断挑战自我的背后,是成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和学习。那些被翻烂的外文文献,被重复做了千万次的试验,深夜办公室常亮的灯,头上的丝丝白发,都是这位“80后”技术专家勤勉工作、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见证。

  斗志,改变未知”

  采访刘昌业,我们约在了晚上8点。透过上汽通用五菱宏光大楼5楼刘昌业的办公室的窗户,我们看到他正和一群人热烈讨论着。直到半小时后,会议结束,他才迎出来抱歉地说:“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

  走进他的办公室,一台演示PPT的显示屏、两件蓝色工装、桌面上摆着各种资料……最特别的是那贴了一面墙的表格。“重点控制器项目计划”“关键零部件开发计划”……表格上,密密麻麻列着关键节点、目标任务和开发进度,时间跨度从2020年至2024年。

刘昌业(左二)与同事们在讨论减速器方案。
刘昌业(左二)与同事们在讨论减速器方案。

  “等我喝口水,我们过两分钟再聊。”等我们坐定,刘昌业说。此时,透过黑框眼镜看到刘昌业的眼睛,略带倦意。

  进入上汽通用五菱之前,刘昌业曾攻读物理学和燃烧学,远赴西班牙马德里科技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求学,并被选拔为第一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赴瑞典隆德大学深造。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没有内燃机。然而,这位研究燃烧学的专家,却是上汽通用五菱最早一批投入新能源汽车开发的人。不断的跨界,得益于刘昌业长期的求学经历,练就了他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开展科研攻关的两大利器。在他看来,创新研发的内在逻辑都是相通的。

  在瑞典留学时,他所在实验室的隔壁就是发动机实验室。“我被实验室里那台发动机的精妙设计深深迷住了,那简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说到此处,刘昌业的眼眸光芒闪烁。

  之后,刘昌业经常去隔壁实验室观摩,在长期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造车技术上的差距,梦想的种子也在心中悄然萌动。

  “我的父母都是产业工人,总是尊重和支持我的选择。”瑞典凛冽的寒风渐渐退去,古堡的护城河开始泛起波光,冬去春来。站在人生的路口,刘昌业内心却有些许迷茫,直到邂逅了这台发动机。“我在柳州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看着汽车产业风起云涌。我又是工人的儿子,总是渴望所学有所用。”刘昌业当即决定,学成后就回柳州工作,投身汽车研发。

  2010年,刘昌业进入上汽通用五菱,是公司第二位校招的博士。

  如今,“海归”还乡、博士进厂,已成为常态。在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的4000名工程师里,博士已达26人。

  刘昌业目前带的4位徒弟中,就有2名博士。他也将父母的开明式教育融入师带徒的过程中。

  “90后”博士王骏,担任软件测试专家,是刘昌业的徒弟之一。“他总是加班到很晚,但从不要求我们也这样做。”在王骏眼中,刘昌业“亦师亦友”,是学习的榜样,也是纠偏的标尺。

  “我刚从校园进入公司时,总想证明自己。为了做好一份年度总结报告,我想尽亮眼的方式去呈现。”王骏说。但是,刘昌业告诉王骏,大道至简,搞科研不需要搞花里胡哨的东西,要脚踏实地。

  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上汽通用五菱,正在新能源汽车这条新赛道上加速全球化布局。以2022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G20峰会上大放异彩的五菱Air EV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汽车,正带着刘昌业和团队的期许,频频闪耀国际舞台,实现技术、标准和产业链的输出。

  在刘昌业的带领下,上汽通用五菱已经组建起一支汽车控制器和芯片国产化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刘昌业坚信,自主可控技术和可靠的产品品质,将让中国汽车“出海”的大道越来越宽阔、越来越平坦。

  在刘昌业的侃侃而谈中,描绘出了他心中的“汽车强国”梦。

  “不好意思,其实我还没吃晚饭,脑子快转不过来了……”在我们采访的尾声,刘昌业再次抱歉地说。这时,我们才注意到,桌上的糖果、饼干,是他忙起来的时候用来充饥的。

  “斗志,改变未知”。

  走出刘昌业办公室,迎面的墙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回顾几天的采访,我们对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赛道领跑世界充满信心。

(来源:柳州日报)

341ms

在柳州

柳州人的APP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