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全网的三江“村晚”,凭什么火“出圈”?
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 2024-02-04 21:15 《在柳州》APP

  (《新播报》记者 黎阳 陆曦 黄修仕)“你心中有个远方,却不知道它在三江;你梦里有座鼓楼,却不知道它在程阳。”“村晚”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2月3日正值南方小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就给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奉上了一场年味十足,独具侗乡特色的“村晚”盛会,八桂儿女们一起踏歌载舞,欢庆龙年。

  程阳八寨南服务区是本次“村晚”的起点,一大早,侗家儿女们用热情的歌舞,迎接八方来客。

  “饭养生,歌养心”,勤劳的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以歌传情,以舞会友,伴随着热情的侗家歌舞,嘉宾们陆续走进呀啰耶广场的“八桂潮集”,品鉴柳州三江及广西各地市代表性手作、文创潮品、年货美食。

  永济桥头,面带红晕身着特色侗族服饰的美丽侗寨姑娘们,用一首清唱的拦路歌,一杯香醇的拦门酒,给宾客们感受了侗寨的“第一道热情”。

  历史悠久的风雨桥,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东家吹笛子,西家弹琵琶,程阳八寨里保存完好的侗族木构建筑以及歌舞文化、民族技艺等古老传统,在麒麟街小巷里安静的展示着。三江侗族自治县琵琶歌代表性传承人杨龚一家人围坐在门前的火塘边,一边炒油茶,一边演奏动听的琵琶歌,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他说,平时没事就喜欢坐在火塘边,弹弹歌,喝喝油茶。这次“村晚”在三江举办,大家都非常高兴,也很荣幸能参加,借此让更多人了解侗族琵琶和侗族文化,“有些是编好的歌,有些是临时发挥的。传统歌曲是琵琶歌留下来一些叙事、叙情的歌曲。”

  步入观景平台就能看到侗家婚礼最热闹最隆重的环节——新娘回门。良辰时分,新郎亲朋好友队伍浩浩荡荡抬着红猪,挑着酸鱼、酸肉、大米、糖果等礼品,从田野间走过,送新娘回娘家,多支送亲队伍错综复杂交汇于寨门,鞭炮声响彻八寨,热闹非凡。

  有游客说,第一次看到这么盛大的新娘回门场面,还在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侗族风土人情。“现在大家都是坐汽车回门,而三江侗族则是出动所有亲戚,特别热闹,可以感受到这个寨子,亲友之间的团结和民风民俗。”

  一路上,大家还能感受侗族木构技艺、三江农民画、侗戏、侗秀、侗族服饰制作等三江非遗文化技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畅游程阳八寨,热情参与春节“村晚”和民俗活动。

  一位台湾游客在现场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一把三江农民画,“她示范给我们看,一下就学会了,然后即兴画。这边的朋友都很热情,然后风景也超美的。”

  三江侗族服饰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吴双林说,三江农民画的染料是蓝靛,是传统的植物染料,它的染织技术历史悠久,在生活当中也可以使用起来。

  在程阳八寨演艺中心,一场“民族团结”的新春盛会火热举行,来自广西各地的22只群众文艺队伍,1200余人参与到主会场的展演,壮族、苗族、瑶族等各族群众,把当地特色文艺节目带到三江侗寨里的“月也”做客,各地游客一边感受侗族待客最高礼仪——百家宴,一边欣赏精彩的表演,近距离感受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新年。

  来自崇左的壮族演员特别开心,他说,能在这样的舞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展示崇左壮族的天琴文化,值了。

  毛南族演员很感激能有更大的舞台更广的平台宣传毛南族,并促成毛南族跟其他各民族的交流。

  从“村晚”里品出三重味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3日晚,“村晚”全网互动声量189.64万,传播量10.51亿,继“村超”、“村BA”之后,“村晚”也火起来、卷起来了。“村晚”到底为啥能“出圈”?离不开三重耐看耐品的好味道。

  第一重是“土”味。作为“村字头”文化活动,“村晚”的主基调早已奠定——接地气。纵观各地的“村晚”,具体节目不同,呈现出来的都是原汁原味、“土里土气”的乡土特色。所谓“土到极致就是潮”,用亲切的乡音和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身边的人演绎身边的事,“村晚”的红火,恰恰在于它的“土”,这样的“土”贴近人心,叫人难以割舍。拦路歌、拦门酒,还有那举家出动的新娘回门……正是这些村民的日常的土把戏,把乡情描绘进心坎。

  第二重是年味。辛苦奋斗了一年,在外打工的人回到家乡、家门口奔波的人停下脚步,一起放歌、一起起舞、一起乐乐呵呵。这样的团聚、这样的松弛,是过年给人的奖励,也正是村晚的精髓。年味里是小家与大家的心手相连,有浓郁的情感和期盼。“村晚”营造了团圆过大年的喜庆,也映照出对来年更美好的期许。正如在三江举办的这场“村晚”,“舞台”是那历史悠久的风雨桥,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也是那田野山间,家里的火塘边。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兴致来了,那就踏歌载舞吧。

  第三重是文化味。别看“村晚”开在村里,上了不少非遗精品和时代新品的“热菜”。在三江的“村晚”上,以蓝靛为颜料的三江农民画,染织技术历史悠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沈阳苏家屯区蔡屯村的“村晚”,开场表演由省级非遗的唢呐技艺和区级非遗的传统舞龙组成,让人们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内涵;山西临汾泊庄村的“村晚”上,19位六七十岁的老乡用非遗锣鼓唱上主角,拿农具簸箕、黄豆编排的创意节目则“抖”出《男儿当自强》等流行节奏。“黄豆这辈子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做乐器”,有传承、有创新,“村晚”舞台上共同激荡出十足文化味道。

  浸润着“土”味、满含着年味、饱蘸着文化味,“村晚”这桌盛宴嗨翻现场,也感染了远方的人们。借由直播平台、社交平台,“村晚”让更多乡村被点亮、被看见,也让各地的文化味道飘散开去、传承下去。村里人在“村晚”里找到“熟悉的风景”,城里人在“村晚”里重拾“复得返自然”的乡趣,一幅徐徐铺展的乡村文化振兴画卷里,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

(编辑:陆艺雯 责任编辑:李碧臻)

207ms

在柳州

柳州人的APP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