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二十年回顾:从不设防到城市建设防洪先行
“7·19”回眸 2016-07-15 18:38 《在柳州》APP

  七月,对于南方城市——柳州来说,是一个水火交融的月份。绕城而过、青罗带一般婉约诗意的柳江,往往在几场连续强降雨之后,会突然变成怒吼、暴躁、难以束缚的黄龙。二十年前的7月19日,对于许多柳州人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一场特大洪水,我们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汪洋,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背负着曾经的伤痛,龙城儿女跟几乎年年都汹汹涌来的洪水,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家园保卫战。

  在柳州防洪大堤官塘堤的施工现场,四面的青山告诉我们,这里仍然是一块正待开发的土地,我们的城市将向这个方向拓展,防洪大堤的建设首先要在这里开工。

  市防洪工程管理处建设管理科科长李培冀告诉记者,官塘堤全长约3.6公里,工程投资4.09亿元,共设4座防洪排涝泵站,保护的面积为52.7平方公里,保护的人口约10万人。 整段堤是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泵站的抽排标准是与洪同期20年一遇。

  这是一组7.19洪水的资料画面,说起这场洪水,家住小南路后街三号三楼的居民罗明龙,印象还十分深刻。他说,滨江路一带,每年一到汛期,就变成了一根最敏感的“神经”,1996年,92.43米的洪峰水位是7.19当晚出现的,那会儿,洪水眼看就要上到自家里屋,要不要搬走,要搬到哪里,成为了罗明龙一家当时最棘手的难题。

  据悉,这场洪水中,有近八十万居民受灾、十万多间民房倒塌,停水、停电、停气;工厂停工、商店关门;交通、通讯中断......当时的人们,在洪水面前,着急、痛心,但又有着许多无奈。九十年代初就已经进入柳州市防洪部门工作的黄进说,7.19洪水以前,水进人退,对于江边或低洼地带的居民、商户来说,几乎是每年不得不面对的窘况。柳江的水位有多高,柳州城就会被淹多高,这就是当年柳江与柳州城的关系。

  洪水最终退去了,但留下了满目疮痍。它巨大的破坏力,让每个柳州人都痛定思痛,怎样才能给自己的家园筑起一道挡住洪水、排除内涝的防线?举全市之力,建设防洪堤、排涝泵站的浩大工程开始了,全市个人和集体纷纷捐款筹资,要结束柳州对洪水不设防的历史。

  随着第一段防洪堤——河西堤破土动工,一段堤防相继投入建设。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完成约26公里的堤防建设。河西片区的河西堤、华丰湾堤;河北片区的木材厂堤; 河东片区的河东防洪堤;鸡喇片区的鸡喇堤、静兰堤;以及雅儒堤、三中堤、白沙堤、柳州饭店堤、鹧鸪江堤都已完成建设。

  与此同时,装机容量近三万千瓦的28座泵站也投入了运行,可以解决24小时152.8毫米暴雨形成的内涝问题。整个防洪工程,保护面积达65.1平方公里,用二十年时间,柳州形成了“5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能力。2000年六月,洪峰达87.5米的洪水再度袭来,龙城就经受住了考验。这些年的汛期,强降雨出现、洪峰过境的时候,当年被洪水泡得很惨的柳州人,多了一份从容。

  如果说,围绕老城区建设防洪工程,是亡羊补牢。那么,在城区不断拓展时,把新城区的防洪规划做在首位,则是防洪建设的一大跨步。

  市规划局副局长吴明表示,防洪堤的建设将与城市道路等相关配套设施结合起来,从景观、功能等方面充分考虑,将防洪堤融入城市整体建设中。下一步为新区的发展建设提前谋划,保证今后新老城区都免受洪水的侵袭。

  二十年间,不断延伸的防洪堤,改变着柳州人的生活,如今,走在市里不同的防洪堤段,亲水平台、绿树红花跟百里柳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白天,它是市民们健身的好地方;入夜,它又成了大家眼中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在人们关于“7.19洪水”的记忆渐行渐远时,这条伴着蜿蜒柳江的美丽彩练,又是一根隐隐的弦,放松而又无时不紧紧地绷着。

(来源:“新播报”微信号 编辑:邹悦)

176ms

在柳州

柳州人的APP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