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设施装备鸟枪换炮 防洪抢险能力更强
“7·19”回眸 2016-07-19 20:37 《在柳州》APP

  今天一早,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我们带来了平静而美丽的一天。而二十年前的这一天,全市正遭受着一场特大洪水的肆虐,保卫铁桥和保卫柳江大桥的决战正在打响,柳州成了一片汪洋。

  今天我们的故事要从一个“抗洪英雄班”开始讲起。

  张筱华是当年“7·19”志愿者之一,她至今都保存着“7·19”十周年抗洪英雄班成员聚会的照片。1996年7月,张筱华刚从外地返回柳州,看到柳江河水位不断上涨、许多地方被淹,许多企业、居民区需要抢救搬运物资,在电视台发布临时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张筱华马上去到团市委报了名。张筱华回忆,当时她跟七十多名青年志愿者,先是到企业协助转移物资,因为没有机械,大家以人扛为主,物资转移速度太慢。到了下午,水又涨了,他们都被困住,无法回家。

  回不了家了的张筱华,只能暂时住在团市委的办公楼。因为道路被阻断,那里青年志愿者的救援只能在三中路一带展开。张筱华说,一开始是坐着船去图书馆搬书,到后来,就直接坐着竹排去抢救了。当时还没有冲锋舟等先进的设备,有些人直接用门板当船划出去救援。

  虽然已经过了20年,但是张筱华每当回想“7·19”那段经历还是历历在目,她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是,当时到处都停水停电,他们只剩下一瓶水,大家都不好意思喝,都拿要出去救援作为借口,一直相互礼让。最后谁也没舍得喝,就把那瓶水拿去救人了。

  现在从事汽车售后服务的陈爱德,当年也是“英雄班”的一员。那会他才二十岁出头,接到的第一项抢险任务是到五星商厦位于白沙路的一个仓库转移物资。陈爱德说当时转移的是缝纫机的底板,都是铁家伙,非常重,而且是徒手转移。当时转移完后,发现水涨得很快,桥已经被封了,根本回不了家,只能由团市委统一安排。随后他们又去了车站,把全国各地支援的物资搬上军用卡车,然后分配到各个单位。

  从抗洪抢险到清淤、救灾,张筱华、陈爱德他们前前后后奋战了近半个月,参加大小抢险30多次,转移财产1800多吨,解救被困群众150多人。后来,团市委向张筱华、陈爱德等青年志愿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将他们命名为“柳州市7·19青年志愿者英雄班”。之后,“英雄班”的成员也不时聚会,回忆并肩抗洪的故事,大家都非常自豪,但每次说到当年抢险救灾条件的简陋,大家不免又有些遗憾。

  当年“7·19”洪水还有一支抗洪抢险专业的队伍,也是柳州市第一支抗洪抢险专业队伍。现柳州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副队长黄亚军当时是这支队伍中防汛机动抢险队的其中一名队员。他说,这支队伍是1994年“6·17”洪水之后才组建起来的,人员和抢险设施都很少。当时他们抢险队只有二十艘的冲锋舟,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设备。

  在经历“7·19”洪水的惨痛教训之后,市里面更进一步地意识到建立一支素质高、机动性强的专业抢险队伍,在危难时刻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场。1997年8月,我市组建了广西防汛机动抢险队柳州支队,全支队配备五十名专业人员、37艘冲锋舟。2006年,设立了广西防汛抗旱指挥部防汛物资柳州定点仓库,储备了大量的冲锋舟、救生衣、编织袋等各类防汛抗旱物资。今年三月,市里又投资了30多万元购进一台排水抢险车,它就相当于一个移动泵站。

  今年6月14号的强降雨,导致市内一些小区、宾馆的地下停车库和道路积水,这台排水抢险车就显示出了抢险的威力。其中,在南亚名邸地下车库的首秀中,只用两个小时,它就抽排走近千立方米的积水,使停放在这个车库里的一百多辆车,免遭没顶之灾。

  有了现代化的防洪抢险设施和专业化的抢险队伍,面对突发的灾害,我们的防御和抗击能力都大大加强。柳州市防汛机动抢险队,不光在本地展开各类抢险救援,还支援南宁、桂林、贺州、忻城等地,到2015年底,共抢救、转移受灾群众七万多人,运送抢险物资一千多吨。

(《在柳州》记者:王攀峰 李晶 阮霞(实习) 游洋(实习) 编辑:张璇)

247ms

在柳州

柳州人的APP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