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三人入围“最美奋斗者”候选名单 快来投票支持他们→
爱国情 奋斗者 2019-07-22 17:25 《在柳州》APP

  近期,中宣部组织开展了“最美奋斗者”评选活动,柳州市的郑志明、韦美芬、谌贻照入围候选名单。

  7月22日至8月5日,中宣部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及网上群众投票活动,点击下方二维码,登录“最美奋斗者”群众投票专题网页,即可学习候选人事迹,并选择支持的候选人。

  一、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投票页面

点击图片参与投票

  二、选择地区→广西

  三、找到郑志明、韦美芬、谌贻照,点击“加入”

  来为我们柳州的“最美奋斗者”们投票吧!

  郑志明

  郑志明,男,汉族,1977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西汽车集团首席专家。

  郑志明坚持“要造车,先做人”理念,攻坚克难自主创新,从装配钳工成长为国家技能大师,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工艺装备,以技术创新增进经济效益,被工友们称为“车间里的爱迪生”。

  他结合岗位需要,持续打磨钳工技能。郑志明刻苦练习,练成“人刀合一”绝活,手工画线钻孔控制在0.05毫米以内,锉削平面控制在0.002毫米以内。同时,他还练习车、铣、磨、线切割水平,并学习掌握三维建模技术和机械设计技术特长。在22年的汽车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他致力于自主研发,促进生产提质增效。作为集团装备制造技师、首席专家,郑志明总是奔走于各大生产车间调试和改造设备。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他大胆进行钢珠自动压装机、后桥总成制动器间隙调整自动化、减速器噪音攻关项目等100余项技术攻关创新,促进广西汽车制造业的“技术突围”。2012年,郑志明主导研发的前轴点焊专机投入使用,将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家不用再扛着50多公斤重的点焊钳干活。2015年,他发明钻孔攻牙一体机,使一些零件在同一台设备上同时完成钻孔、倒角、攻牙等工序,填补国内此项技术空白。汽车中央通道由多块钢板焊接而成,其中有上百个螺母,2018年之前只能用人工肉眼进行检测,所要求的精细、精微、精准,几乎时时在挑战着人类操作的极限。经过68天的集中攻关,郑志明设计出一套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生产系统,有效提升了配件生产的效率和精度。如今,大到机器人工作站,小到工装夹具,公司几乎每个生产环节都离不开郑志明的发明创造。

  他成立工作室,做好“传帮带”。2014年,以郑志明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把长期工作探索取得的实践经验与前沿理论结合起来,在设备、操作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完成工艺装备自主研制项目481项,交付使用工艺、工程装备共798台套,为公司减少生产操作岗位254个,创造经济效益4489.7万元。郑志明还培养出大批技能人才,打造出汽车生产线上的精锐团队。

  郑志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韦美芬

  韦美芬,女,壮族,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柳城县冲脉镇冲脉社区主任、冲脉镇春绿桑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5年,她创办起全县第一个小蚕共育基地,为村民们办起了“小蚕保育院”,解决了小蚕难养的技术难题。2008年发展成为柳城县最大的小蚕共育基地,当年共育小蚕3700多张,以每张产茧45公斤计算,总产量可达166.5吨,农民可收入350多万元。

  很多致富无门的贫困户也想养蚕找出路,却苦于没有资金。韦美芬通过“诚信赊销”的经营方式,为群众赊销蚕种、蚕药累计100多万元,还免费提供蚕种,等农户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时再收回成本。同时,还做好跟踪服务指导,手把手将技术提供给养蚕农户,让他们通过种桑养蚕走上致富增收的道路。她依托柳城县“鹏鑫源”缫丝厂牵头成立了“冲脉镇桑蚕协会”,使全镇桑蚕产业形成“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更好地为蚕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如今,她的小蚕共育基地每年支持800多养蚕户,其中贫困户就有80多户。她走家入户,宣传推广种桑养蚕新技术,引进推广桑蚕良种。冲脉社区桑蚕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桑园面积达到一万亩,仅养蚕一项为农民人均创收就超过6000元。

  从小蚕共育基地到综合性种养殖基地,从发展特色种养到实现农旅结合,韦美芬一步步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的超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多次当选自治区人大代表、先后获得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荣誉称号。2017年6月,韦美芬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2018年8月,韦美芬荣登“中国好人榜”。 

  【谌贻照】

  谌贻照,男,广西日报驻柳州站站长、主任记者,多年来一直潜心在一线从事采写新闻工作。

  关于新闻,他说:好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好记者必须脚沾泥土、衣带露水,深入群众生活、扎根基层调研、记录鲜活的生活。亦如此,他深入基层一线,脚踏实地,积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访足迹踏遍了柳州记者站辖区苗山侗寨的山山水水和柳州各大企业的车间一线,通过撷取最鲜活的素材,发掘最真诚的故事、最美好的情感,采写了很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

(《在柳州》编辑:游洋)

260ms

在柳州

柳州人的APP

立即下载